行业资讯

资金闲置、项目贵等困扰PE/VC,渴望稳定的机制和市场环境

2018-03-21 23:52

“去年我们做了一只30亿的基金,后来超募了,三分之一的钱来自银行。”市场资金对股权投资的冷热,大机构的感受最为深刻。在第十二届中国(深圳)私募基金高峰论坛上,松禾资本合伙人袁宏伟坦言,从国家到地方政府,对股权投资都越来越重视,尤其在资管新规出来之前,很多银行纷纷把钱投入到股权投资中去,社会各路资金也齐头跟进。

资金的增长比好项目出现的速度还要快,直接导致的结果是,项目贵、抢项目,甚至出现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,行业间无序竞争等,都不同程度困扰着业界人士。此状态下,各家PE/VC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,有机构直言,只要项目有高成长性,20倍估值也不回避。也有机构人士坦言,会采用“一刀切”的办法来锁定项目价格。但总体上,一个稳定的市场和制度环境是业内多数人的诉求。

股权投资基金规模突破12万亿,产业资本给PE/VC带来巨大压力

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,截至2018年2月底,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3097 家,已备案私募基金70802只,管理基金规模突破12万亿元。其中,创业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总和占了整个备案基金规模的40%。

不可忽视的是,不断涌入的资金中开始出现了规模巨大的产业资本,据不完全统计,2017年,腾讯、阿里巴巴、百度三家公司投资的数量分别是:113笔、45笔、39笔,产业资本的强势进入无疑给PE/VC们带来很大压力。

“BAT是一种很特殊的力量,一旦他们看中了一个企业,出手往往很重,不管是出价还是资金量方面。”国中创投合伙人贾巍坦言,这对非产业资本的投资人来说形成非常大的压力。但是,她也认为,在整个产业中,特别是TMT产业,有这样的巨头存在,对一些模式创新、技术创新的引领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。

产业资本势不可挡,错位发展便是非产业资本在其中的生存之道。“不难发现,产业资本会在某个时间内关注一个投资主题,但我们不会在一段时间内关注这个而不关注那个,我们会打组合拳,他们努力争抢的领域我们会回避,我们会打长期。”

贾巍告诉记者,其实IT行业的创业者也不是有非常多的机会拿到BAT的投资,也不是所有创业者都想要他们的投资,有些创业者并不想过早地站队而失去和其他机构的合作机会,“比如说要配合他的产业投资放弃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发展。”

资金涌入助涨项目价格 投资界呼唤稳定的市场环境

目前看来,股权投资资金量的增速似乎还没有“刹车”的迹象,但不断涌现的资金却带来了不少“后遗症”。“过去11年间,基金规模不断增加,投出去的却只有20%左右,大批资金都是闲置的。”澳银资本执行总裁欧光耀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资本量大使行业竞争非常激烈。

有目共睹的是,项目的增长速度跟不上资金的增长,项目的价格就水涨船高。“从业者都普遍感受到,项目价格明显越来越高,现在已经过了自然的性价比阶段了。”贾巍说,除了产业资本、政府资金外,还有一些新基金也会出手拿一些知名度和价格较高的项目,都不同程度助涨了项目价格。

这种现象使得一二级市场的价格在结构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倒挂。“二级市场一些传统产业可能会有一部分慢慢不受关注,特别是传统小市值的企业,很难找到一些金融机构的支持,但一级市场上创新创业资金集中在高成长的头部公司,自身还有高增长预期,大家都很愿意投,从而出现一二级市场结构性倒挂。”松禾资本合伙人袁宏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。

近期监管层对支持“独角兽”上市的新政也引发市场对“独角兽”的追捧,有业内人士预测,对于监管所明确的四个领域的新经济项目,价格或将又被拉升。但袁宏伟对记者表示,资本市场所要支持的独角兽跟他们理解的独角兽概念是不同的。

“我们理解的是,在某个创新领域的开拓者,此前可能没有这个领域,他们开拓后会颠覆传统市场。”她向记者举了个例子,在某个领域国人一直用的是外国的产品和技术,而有一天这个领域出现了中国的产品,这就是他们想要的“独角兽”,且估值多少不会太关注。

袁宏伟说,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,并不希望对独角兽这类企业的上市“特事特办”,投资界希望能在制度上做优化,保证这个事情能稳定的持续下去,“只有稳定市场环境和预期,才能理性投资,否则会起到反效果。”

高增长的基础下可考虑高价格,否则只能一刀切

面对资金量过剩、价格趋高、某些领域和风口被追捧,各家PE/VC怎么做?

“要用动态的视角去衡量项目的估值高低,20倍PE看起来很高,但如果这个项目有百分之百的增长呢?所以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项目的增长率。”袁宏伟告诉记者,松禾资本一直把目光放在高成长的行业里,不可否认也面临压力,因为高增长的项目也会受到财务投资人的追逐,但项目所在的行业能够容纳多少市值的公司、多大的增长空间,还是专业投资人更有把握,“我们不回避超过20倍的项目,只要项目高增长,但我们习惯在总估值10亿以下去投早期项目。”

在贾巍看来,对投资界来说,挖掘项目的亮点的确是件比较头疼的事情,所以风口来了一些基金就会很兴奋,资金量大的、募资能力强的基金会去找风口,但普通的基金不管是否风口,都照样投资,“我们一直都会寻找能拉动实体发展的项目,不着急、不眼红、不跟风、不搭车,坚持研究先行再投项目。”

欧光耀告诉记者,对于一些突破投资能力来出牌的恶性竞争,澳银资本会采用“一刀切”的做法,“即把投资的项目定位在一个区间,我们有自己的价值体系,不管外界和企业如何评估,我们会把我们的逻辑和专业背景、研究能力告诉项目方,能匹配就投,不能匹配就过了。”他坦言,这样或许会错过一些机会,但真正有实力的企业也会依据投资机构的资源和能力而做出选择,而不是盲目的价高者得。(记者 卓泳)

来源:证券时报